近日,電池網梳理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15的8家上市公司(寧德時代、比亞迪、欣旺達、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多氟多、孚能科技和鵬輝能源)上半年業績發現,受電池原材料價格飆升影響,上述上市公司動力電池業務多數實現了翻倍式增長,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電池業務毛利率與上年同期相比,普遍下降或增幅放緩,增收不增利明顯。
與此相同的是,上半年,車市成績單也普遍呈現“銷量大增、業績普虧”。
銷量大幅增長 業績分化明顯
今年以來,盡管存在宏觀經濟下行、疫情反復、產業鏈供應鏈緊張及電池原材料暴漲等諸多不利因素,但新能源車銷量仍爆發式增長,連創月度新高。
公安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220.9萬輛,與去年上半年新注冊登記量相比增加110.6萬輛,增長100.26%,創歷史新高。
而從A股整車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財報來看,上半年業績分化加劇,實現盈利的不足半數。
具體來看,上半年,22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總額7480.93億元,平均營業收入340.04億元,營業收入超百億的有10家,包括上汽集團、比亞迪、長城汽車、長安汽車、廣汽集團、福田汽車、一汽解放、江淮汽車、江鈴汽車、賽力斯,其中,上汽集團營業收入高達3050.18億元,比亞迪營業收入達1506.07億元;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為正值的有力帆科技、賽力斯、比亞迪、北汽藍谷、廣汽集團、海馬汽車、中通客車、亞星客車、金龍汽車、長城汽車10家車企。
上半年,22家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224.04億元,平均凈利潤10.18億元,凈利潤為正值的11家,凈利潤為負值的11家,其中,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廣汽集團、長城汽車、比亞迪凈利潤超30億元;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為正值的有長安汽車、比亞迪、力帆科技、中通客車、ST眾泰、長城汽車、廣汽集團、江鈴汽車8家車企,其中,長安汽車、比亞迪、力帆科技、中通客車實現同比三位數增長率。
上半年,車企業績分化明顯,營業收入、凈利潤實現雙增長的公司有力帆科技、比亞迪、廣汽集團、中通客車、長城汽車5家;營收下降、凈利潤增長的有長安汽車、ST眾泰、江鈴汽車3家;營收增長、凈利潤下降且虧損的有賽力斯、北汽藍谷、海馬汽車、亞星客車、金龍汽車5家;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降的有上汽集團、宇通客車、安凱客車、江淮汽車、福田汽車、東風汽車、ST曙光、漢馬科技、一汽解放9家。
新能源車銷量方面,上半年22家上市車企中13家公布了新能源車銷量,總銷量147.09萬輛,平均銷量11.31萬輛,銷量突破10萬輛的有比亞迪、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其中,比亞迪上半年銷售新能源車64.14萬輛,而去年全年其銷售60.38萬輛,實現上半年銷量超越去年全年的好成績。
車企告別打工人 不靠走量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公開表示,“動力電池成本已經占到新能源汽車的40%-50%,甚至60%,那我現在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也曾表示:“受疫情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也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當前電池上游原材料的大幅漲價更令人不安。在一年左右的時間,碳酸鋰價格暴漲10倍,整車廠等價值鏈中下游企業都在為上游的礦主打工,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p>
車企苦惱盈利難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盈利已經不單單是依靠銷量提升,還要依靠品牌向上突圍,提升品牌溢價能力。
比亞迪上半年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單車溢價能力和銷量的水漲船高。
長安汽車表示,上半年凈利潤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公司品牌向上,產品結構優化,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提升。
長城汽車表示,上半年凈利潤獲得大幅提升,主要源于持續踐行品類聚焦戰略,積極推進新能源與智能化技術落地,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品牌向上效果凸顯,單車平均售價持續提升。
賽力斯表示,上半年營業收入出現倍增主要原因系隨著公司高端新能源汽車問界M5開啟交付,單臺售價較高的高端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加所致。
不難看出,品牌價值及產品價值提升已成為影響車企盈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銷量連創新高 普虧之下的自救
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再創歷史新高、分別完成69.1萬輛和66.6萬輛,產銷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倍。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97萬輛和3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1倍。
乘聯會數據顯示,8月國內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30.1%,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28.3%。8月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16家,同比增加了10家,占新能源乘用車總量84%。
從車企來看,向新能源賽道全面轉型加速,車企正不斷更新停產/停售燃油車時間表。自2022年3月起,比亞迪汽車已停止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產;6月5日起,長城汽車旗下的長征汽車全面停產燃油車;6月14日,漢馬科技公告將于2025年12月停止傳統燃油車的整車生產;8月22日,長城汽車哈弗品牌計劃2030年正式停售燃油車。另根據電池網此前梳理,長安汽車將在2025年正式停止銷售傳統燃油車;北汽集團2025年將在全國全面停止純燃油汽車的生產銷售;海馬汽車將在2025年全面淘汰燃油車……此外,部分車企新能源滲透率也不斷提升,8月,吉利新能源車、上汽乘用車新能源滲透率突破30%。
雖然新能源車銷量迅速增長,但普遍虧損之下,車企也開始尋求破局之道。
據電池網此前統計,從全球車企來看,為保障供應鏈安全,奔馳、寶馬、蔚來、特斯拉、現代、大眾、Stellantis、本田、福特、比亞迪、廣汽、長城、吉利、小鵬、理想、上汽、一汽、東風、江淮、安凱客車等車企積極通過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切入動力電池領域。
此外,特斯拉,福特汽車、大眾、寶馬、通用、雷諾、上汽、廣汽、蔚來等車企也分別通過簽訂供貨長單/投資等方式鎖定上游鋰資源。
整體來看,為應對原材料上漲,車企觸角加速向產業鏈上游延伸,開始布局礦產資源以及動力電池領域。
結語: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已重回50萬元大關,成本向下游傳導,動力電池生產成本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整車廠商盈利承壓。
可以明顯感覺到,與傳統燃油車領域車企掌握利潤大頭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利潤已向上游偏移,車企欲重掌話語權,除了自身產品與技術的突破,還得牢牢穩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打造“原料+電池”產業鏈條。相信隨著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強化,以及新能源車技術與規模的提升,未來整車企業盈利能力也將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