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8月16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關于印發《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之后,北京氫燃料電池汽產業再獲政策力挺!
8月23日,北京市財政局經濟建設處發布消息稱:“近日,由北京市牽頭申報的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被國家五部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批準為首批示范城市群?!?/p>
按照規劃,在4年示范期間,五部委將對入圍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標完成情況,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獎勵。
自2020年9月起,北京市財政局、大興區政府牽頭積極開展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申報工作。大興區聯合海淀、昌平等六個區,以及天津濱海新區、河北省保定市、唐山市、山東省濱州市、淄博市等共12個城市(區)組成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示范城市群可聚焦優勢企業,探索經濟可行的整車示范推廣模式,逐步形成規模效應,促進產業鏈企業做優做強,為燃料電池汽車規?;a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而根據《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設定的目標,2023年前,北京將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到2025年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
北京將以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重大示范工程為依托,2023年前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至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尤其在交通運輸領域,推廣加氫站及加油加氫合建站等靈活建設模式,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
2025年前,北京將具備氫能產業規?;茝V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氫能產業關鍵部件與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成3至4家國際一流的產業研發創新平臺,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萬噸。
據北京市財政局發布的消息,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建立起了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體系,覆蓋關鍵技術科技研發、加氫站建設和運營、車輛購置補貼等環節。
在科技研發方面,根據北京市《關于支持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的意見》,財政對燃料電池汽車及車用氫能制、儲、運、加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創新給予支持。
在加氫站建設和運營方面,根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關于印發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車用加氫站建設和運營補貼實施細則的通知》,財政資金在建設環節,對規模以上的加氫站建設予以一次性定額補貼;在運營環節,給予加氫站每千克氫氣運營補貼。
在車輛購置補貼方面,北京市財政局正在研究北京市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助政策,確定市級補助標準,重點鼓勵引導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城建物流、長途運輸、遠郊客運等場景的應用和批量示范。
北京市財政局表示,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需要政府、企業及社會資本的綜合支持。下一步,北京市財政將按照五部委《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等有關要求,持續優化財政支持政策體系,規范做好國家獎勵資金的分配及使用,更多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帶動產業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生態系統建設,推進氫能產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京津冀城市群外,還有上海、廣東城市群、江蘇城市群、浙江城市群、山東城市群、山西城市群等10個城市群申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
中信證券認為,以北京為主的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落地,為產業鳴響“發令槍”,有望為板塊帶來新一輪政策催化劑,加速產業訂單落地,利好市場對氫能行業前景的預期。
另據企查查8月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關鍵詞為“氫能”的現存企業2221家。十年來注冊量逐年增長,2021年增速加快,上半年注冊339家,同比增長89%。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的氫能企業數量遙遙領先,共計382家。江蘇、山東分別以180家和174家排在前三名。河北、湖北、浙江等省的氫能企業均超過100家。從城市上來看,深圳、北京和上海排在第一梯隊,分別有氫能企業194家、131家和128家。蘇州、武漢以及張家口的氫能企業均超過50家。